袁世凯的功过参半!是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

网友提问:

袁世凯的功过参半!是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


网友最佳答案: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功过参半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既是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北洋军阀领袖,中华民国大权独揽的第一任正式大总统,短暂的中华帝国的开国皇帝,又是出卖戊戌变法的叛徒,镇压义和团运动的刽子手,破坏中国资产阶级民主进程的独裁者。

袁世凯小时候游手好闲,后来被长辈命其赴北京家学“读书上进”。从同治十三年到光绪三年,袁世凯正正经经在北京读了4年书,长进很大。

袁世凯曾经说过,那几年,为了要博一个功名,他读书累到吐血,都没考取一个举人,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1876年秋,17岁的袁世凯返回河南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成功。

1879年秋,20岁的袁世凯再度参加乡试,仍未考中,他一怒之下把诗文付之一炬,忿然说道:“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

袁世凯既两度名落孙山,又不愿留在乡间做土财主,因此开始考虑在外闯荡。

当时袁世凯曾作诗《感事》一首以自勉:“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此诗被认为是他少年时代便有了远大志向。

虽然一度对科举厌倦,但袁世凯仍不甘心,他曾在1882年3月对其三哥袁世廉写信说:“弟不能博一秀才,死不瞑目” 。

1882年正好为乡试年,23岁的袁世凯本欲应举,但清朝属国朝鲜突发事变,改变了袁世凯的人生轨迹。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朝鲜国王李熙之父大院君李昰应发动军队哗变,成功夺权;朝鲜王妃闵妃一党与大院君有隙,请求清廷出兵平乱。

袁世凯乃跟随淮军将领吴长庆的部队东渡朝鲜。袁世凯率领一支清军配合行动,杀死了几十名兵变参与者。战斗中,袁世凯一路放枪,带头冲在最前面,他的坚毅勇敢感染了部下,兵变很快得以平定。

吴长庆在给清廷的呈报中将袁世凯赞扬了一番,说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报以首功。

随后清军将大院君掳至保定问罪,当年23岁的袁世凯则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开启了袁世凯练兵的先河。

袁世凯留镇朝鲜期间,得到了朝鲜上下的一致好评,朝鲜人士称赞他:“明达夙成,留京师(汉城)期年,大得都民之心”。

袁世凯也和金允植、金炳始等多名朝鲜士大夫结为忘年之至交。他在朝鲜被称为“袁司马”。

1884年金玉均等“开化党”人士发动甲申政变,驻朝日军亦趁机行动欲挟制朝鲜王室。

朝鲜国王李熙派人奔赴清营求助,袁世凯指挥清军击退日军,维系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

袁世凯平定了朝鲜甲申政变有重大意义,打退了日本的渗透势力,粉碎了日本趁中法战争之际谋取朝鲜的企图,推迟了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

袁世凯因这一事件受到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重视,同时也使日本人对袁世凯“憾之刺骨,百计排陷之”。

李鸿章决定重用袁世凯,命袁世凯于1885年10月护送大院君回朝鲜,同年11月又封袁世凯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员,左右朝鲜政局,26岁的袁世凯俨然成为朝鲜的太上皇。

袁世凯在朝鲜期间的任务是使朝鲜“明尊亲之义,定摇惑之志,内修政治,外联邦交”,即强化清朝和朝鲜的宗藩关系,防止朝鲜独立自主的倾向和日俄等国的窥伺。

由此袁世凯不可避免地在干涉朝鲜内政,甚至不止一次策划废黜朝鲜国王李熙。

袁世凯干涉朝鲜内政的做法引起了朝鲜国王和一些大臣的不满,清廷中也不断有人弹劾他。比如1888年1月朝鲜国王李熙致函请求清廷撤袁世凯。

但李鸿章力排众议,不仅让袁世凯继续留朝任职,并于1890年2月给袁世凯写了“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的评语。

袁世凯在朝鲜的十二年虽然由于其年轻气盛而采取一些过激、粗暴的手段,但有效地遏制了日本和沙俄对朝鲜的渗透。直到甲午年日本挑起战争前还曾经多次派人暗杀袁世凯,只不过没有成功。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袁世凯暗示朝鲜政府向清政府乞援。随后日军迅速出动朝鲜,企图挑起战争。

甲午战争爆发前夕的7月19日,袁世凯化装成平民逃走,7月22日抵达天津。

袁世凯回国后,又于8月6日奉旨前往辽东前线,负责转运粮械、收集溃卒等后勤事宜,至次年5月请假回籍省亲。

在前线的这10个月间,通过目睹甲午战争清军兵败如山倒的惨状,袁世凯萌生了用西法练兵的设想。

因为袁世凯在朝鲜时期表现突出,有“知兵”之名,再加上他大力主张练兵,由此开始了小站练兵的新阶段。

在甲午战争结束后,举国上下掀起了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的浪潮,袁世凯亦是其中一员。

1895年6月底,刘坤一、李鸿章、王文韶三名封疆大吏联名上奏折保荐袁世凯,于是光绪帝下旨命已回籍的袁世凯入京觐见。

袁世凯被光绪帝召见以后,又在8月底以一封万言条陈呈送皇帝,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改革纲领。

袁世凯不仅在给光绪帝的万言书中提出了12条西法练兵的主张,还草拟了编练新建陆军章程。

袁世凯的主张得到光绪帝及朝廷大臣的支持,1895年12月8日,奕訢、荣禄等王大臣联名奏请派袁世凯督练新建陆军,同日光绪帝予以批准,袁世凯正式入主天津小站,开始用西法编练中国首支新式陆军。

从袁世凯入京觐见光绪帝到小站练兵这段期间,袁世凯积极为维新变法奔走,他加入了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的强学会,与维新派过从甚密,这也使维新派将袁世凯引以为同路人,为后来的戊戌告密事件埋下伏笔。

袁世凯派人到鲁、苏、皖、豫等地招募2250名步兵,300名骑兵,再加上4750名定武军,称“新建陆军”,作为他小站练兵的兵源。

袁世凯在小站练兵以德军为蓝本,制订了一整套近代陆军的建军方案。

在军事装备上,袁世凯大胆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这股军队后来发展成为北洋六镇,为清末陆军主力,民国初年的北洋军阀亦多源自清末新军。

袁世凯聘德国军官十余人担任教习,又从天津武备学堂中挑选百余名学生任各级军官,并引用和培植一批亲信,以加强对全军的控制。这些人以后大都成为清末民初的军政要人。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张勋等。

1897年,袁世凯擢升直隶按察使,1898年9月,袁世凯升任工部右侍郎,奉旨入京陛见,随后卷入了政治风暴中。

当时光绪帝重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实行戊戌变法,与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后党)势成水火。

康有为等维新派(帝党)从一开始就寄希望于袁世凯,在7月底就派徐仁录前往小站联络袁世凯,试探其态度。康有为举荐袁世凯为侍郎。

9月18日,康有为等人得到光绪帝“朕位且不能保“的密诏,深感局势紧迫,于是铤而走险,决定“围园杀后”即包围颐和园,控制并杀死慈禧,并杀死慈禧宠臣直隶总督荣禄,而这一任务则被维新派委托在袁世凯身上。

夜晚,谭嗣同进入袁世凯寓居的法华寺,将“围园杀后”的计划告知袁世凯,袁世凯不得已答应了维新派的请求。

9月20日上午袁世凯受到光绪帝召见,同日乘火车到天津,袁世凯立即背叛光绪帝与维新派,向荣禄与慈禧告密。

9月21日晨,慈禧从颐和园入紫禁城,宣布临朝训政,罢斥康有为等维新派,戊戌变法遂告失败,史称“戊戌政变”。

而袁世凯告密导致的结果便是慈禧下令逮捕康梁诸人,并杀害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囚禁光绪帝于瀛台。

袁世凯由于告密获得了后党的信任,地位扶摇直上。

1899年冬,袁世凯由工部侍郎升任山东巡抚,这是40岁的袁世凯首次出任封疆大吏。在此前后,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也从天津小站调往山东境内布防,使其躲过了后来的八国联军入侵,得以迅速扩大,成为袁世凯最具实力的政治资本。

当时山东盛行排外的义和团,袁世凯到任后,认定义和团为“左道邪教”,一改前任巡抚毓贤的纵容态度,血腥镇压义和团运动,令义和团在山东无法立足,逃往天津、北京一带。

慈禧以民气可用,纵容义和团。1900年爆发了八国联军入侵,山东在袁世凯治下则维持稳定,并且加入东南互保,使山东免遭战祸。

1901年11月,李鸿章死去,袁世凯受命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实授,一跃而成为中外所瞩目的实力人物。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迫于内外形势,施行新政。袁世凯表示极力拥护。

1901年袁世凯在山东创建山东大学堂(今山东大学)。1902年,袁世凯兼任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和练兵大臣,在保定编练北洋军。

至1905年北洋六镇编练成军,每镇一万二千五百余人,除第一镇系满洲贵族铁良统率的旗兵外,其余五镇都在袁世凯的控制之下,重要将领几乎都是袁世凯小站练兵时期的嫡系军官。

同时,袁世凯还兼任督办电政大臣、督办铁路大臣及会议商约大臣。在此期间,他在发展北洋工矿企业、修筑铁路、创办巡警、整顿地方政权及开办新式学堂等方面,都颇有成效。

袁世凯大力襄赞新政,包括废科举、督办新军、建学校、办工业等,第一支中国警察队伍亦于天津成立,也筹划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主建造的铁路——京张铁路。

袁世凯北洋集团势力的扩张,对掌握中央政柄的清朝满洲亲贵集团的世袭地位构成严重威胁。

清朝皇室亲贵煽动一些御史上疏屡弹劾袁世凯权高势重,甚至预言袁世凯将步曹操、刘裕后尘。1906年,袁主动辞去各项兼差,并将北洋军一、三、五、六各镇交清朝的陆军部直接管辖。

1907年,袁世凯又被调离北洋,到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成为中枢重臣。

1908年11月光绪和慈禧相继死去,年幼的溥仪继位,改元“宣统”,其父载沣为摄政王。

载沣因为反对袁世凯的很多新政措施,更因为戊戌政变袁世凯告密出卖光绪一事,对袁世凯非常痛恨,成为摄政王后立即解除袁世凯的官职。

50岁的袁世凯称疾返回河南,最初隐居于辉县,后转至安阳。袁在此期间韬光养晦,暗地里仍关心政事,等待时机复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1年11月1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52岁的袁世凯东山再起。

12月29日,南方十七省临时代表选出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

1912年1月25日,袁世凯及各北洋将领通电支持共和。2月12日,袁世凯逼清宣统帝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下诏袁世凯组建中华民国,清朝宣告灭亡。

1912年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大大削减袁世凯的权力,但袁世凯坚持于3月10日在北京就职中华民国大总统。

1913年2月,依据临时约法,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会选举。国民党所得议席最多,按约法应由该党理事长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

3月20日,宋教仁却在上海遇刺身亡。革命党人认为袁世凯是事件的幕后黑手;当时之证据指向时任国务总理赵秉钧涉嫌教唆杀人,而宋案凶手武士英则是共进社成员,属国民党阵营。宋教仁案成为历史之谜。

1913年7月孙中山组织了中华革命党,发动二次革命,武力讨伐袁世凯,遭到失败。

10月6日,国会选举袁世凯为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随即于北京故宫太和殿就职。11月4日,袁世凯下令解散中国国民党,并收缴国民党议员证书。

1914年1月,袁世凯将国会解散。1914年5月,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1914年12月29日,公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以连选连任。

在日本的胁迫下,袁世凯政府于1915年5月9日回应了日方的最后通牒,并且把5月9日定为中国国耻日,史称五九国耻。 最后于1915年5月25日在北京签署《关于山东省之条约》、《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及13件换文,总称《中日民四条约》。

1915年12月,在国会、高校、民众请愿团、筹安会和各省国民代表的推戴下,准备建立君主立宪制。袁世凯最终接受皇帝的尊号,国号“中华帝国”,年号“洪宪”。

袁世凯尊明朝末年的民族英雄袁崇焕为“肇祖原皇帝”,建立“原庙”。康有为亲自出山为“原庙”撰写庙额、庙联、庙诗、庙记。袁世凯又特派“专使”赴广东东莞县致祭。祭文言“皇祖有灵,尚祈来享”。

12月25日,表面支持帝制的蔡锷和唐继尧在云南宣布起义,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贵州、广西相继响应。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起用段祺瑞为国务卿兼陆军总长,企图依靠段团结北洋势力,压制南方起义力量,但起义各省没有停止军事行动。5月下旬袁世凯忧愤成疾,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时年57岁。


其他网友观点:

袁世凯是军阀混战的元凶这是无疑的,此人能力有,但格局不大目光短浅,作为民国首位总统,没有平衡各种矛盾势力,尤其是革命党,自以为手握北洋军就可以为所欲为,让革命党彻底死心,一心搞革命,谁都有家人,尤其是爱人,能和和气气,没人会以命相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