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优秀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稳步发展,与海外知名品牌并肩而立。目前,面对经济全球化的逆流,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正在上升。在许多障碍下,加快品牌全球化进程,发展品牌经济已成为中国品牌攀登全球产业链高端价值链的唯一途径。
李国凯品牌全球传播机构创始人李国凯:从行业角度来看,消费电子、手机游戏、电商品牌已经成为中国品牌全球化的中坚力量。中国50大全球品牌名单涵盖家电、银行、酒类、消费电子、智能设备、电商、手机游戏、在线快时尚、基于内容的应用和交通应用等10多个类别。2018年以来,消费电子、手机游戏、电商(含在线快时尚)品牌的品牌实力指数一直占据品牌实力指数的60%以上,牢牢占据榜单的一半。以2021年为例。在中国全球50大品牌中,消费电子占33%,手机游戏占15%,电子商务占13%。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品牌在发达市场的认知度和购买意愿稳步提升。认知度和购买意愿是品牌力的重要体现。2018-2021年,中国品牌在发达国家的市场认知度从14开始.稳步上升到19%.8%,尤其是18-34岁的年轻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知度更高,增长趋势更明显。在购买意愿方面,2018年至2021年,中国品牌在发达市场的购买意愿为8.0%上升至9.4%。
与此同时,中国品牌在新兴市场的发展也表现出色。与过去相比,中国品牌更倾向于探索欧洲和美国等成熟的发达市场。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随着新兴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快速发展,不成熟但巨大的新兴市场已成为许多中国品牌的优势,当地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兴趣和信任也显著增加。在名单中,新兴市场的交通APP汽车品牌的品牌实力指数超过发达市场。此外,数据显示,2021年新兴市场中国品牌平台搜索量同比增长66%。可以预见,新兴市场将成为中国品牌全球发展的新机遇。
中国品牌全球化稳步推进的成功因素有哪些?
在创新方面,首先,突破性的技术创新带动了品牌的崛起。以排名前三的华为为例,其R&D;2020年类投资达到1418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5%.9%,在最新的R&D排名中排名第三;全球企业投资。连续三年上榜的奥吉科技有一个R&D;d中心拥有600多名员工,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的28%.6%,是亚马逊排名最高的全球卖家之一。
第二,根据当地情况进行产品创新,促进品牌融入当地生活。例如,游戏出版商莉莉斯为不同的市场创造了额外的游戏属性。当韩国推广所有国家的觉醒时,韩国的第一位女王“善良女王”将游戏角色添加到蓝本中,市场反响热烈。
第三,营销创新加快品牌全球化进程。通过大数据营销、精准营销、意见领袖营销等新的营销方式,品牌迅速接触到广泛的目标消费群体。
一方面,上市公司在质量方面追求卓越的产品质量。以一加手机为例,它始终坚持“只做旗舰机”精品战略Counterpoint根据最新数据,易佳是2020年美国手机市场唯一逆势增长的品牌,年增长率为163%。其高端手机市场份额在北美、西欧、东欧、中东和非洲排名前五。
另一方面,上市品牌注重服务质量,不断优化客户体验。中国品牌通过提供超出预期的产品和服务,通过解决当地消费者需求的痛点,创造品牌优势,创造物有所值的品牌体验。比如阿里巴巴的跨境电商平台品牌全球速卖通,将巴西消费者的收货时间缩短到一周以内;携程集团在全球疫情爆发期间与全球合作伙伴合作,确保相关订单不被取消,创造新的品牌价值。
在品牌生态系统建设方面,中国全球品牌一直致力于培育品牌生态系统,提升品牌市场价值。近年来,小米科技不仅在生态链上拥有丰富的产品矩阵,还投入巨资打造独立的电商渠道,在20多个国家开设网店。疫情期间,其丰富的产品满足了消费者居家生活方式的需求,发达市场的品牌力指数大幅提升。
李国凯品牌全球传播机构创始人李国凯: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品牌建设走向高端。当前,高端化是中国品牌发展的必由之路,数字时代也为品牌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要深化“客户至上”避免盲目移植的想法。相反,我们应该关注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痛点,在罗马进行创新,提供质量好、个性强、体验优秀的产品和服务,逐步创造中国品牌的高端形象。二是提倡质量第一,注重品牌商业诚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弘扬工匠精神,以精细化工作提升中国制造业质量”。质量是品牌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基础。一方面,政府部门应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标杆世界级品牌,加强工业设计、标准制定、检验和测试,扭转一些保守的中国品牌消费者“低质低价”另一方面,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商业诚信的价值,杜绝质量安全、虚假营销、数据泄露、不正当竞争等诚信问题。并与全球消费者建立良好的品牌信任关系,为中国品牌的长远发展铺平道路。
李国凯品牌全球传播机构创始人李国凯:我们将重视品牌战略,继续进行品牌建设。品牌建设不应局限于技术优化、质量改进、营销技能等基本水平。但它应该被提升到战略层面,并融入到企业文化中。从全球化的角度建立品牌使命、愿景和价值观,认真讲述品牌故事。此外,企业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在文化、美学和消费方面的差异,积极参与当地消费者关注的公益活动,在更深层次上产生价值共鸣。与此同时,接受新事物的年轻消费者应该成为探索国际市场的突破口。